原标题:小米的汽车制造狂热仍在滴滴的“齿轮”中,准备进入游戏
小米对汽车制造的热情并没有减弱,而滴滴再次报道了汽车制造。 进入2021年,当百度和小米正式宣布汽车生产时,技术公司逐渐从幕后转移到了主要舞台,他们在汽车领域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业内人士指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个人电脑和手机之后的整个产业链的又一个巨大发展机遇。 汽车电子产业已进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周期,其渗透率和价值将大大提高,市场空间将超过一万亿元。
●本报记者崔小苏
滴滴造车?
据报道,4月6日晚上,滴滴开始建立一个汽车项目。 负责人是滴滴集团副总裁,小炬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军。
截至发稿时,滴滴尚未对此事发表评论。
根据这份报告,滴滴的汽车制造团队已经聘请了汽车制造厂的人员,其中包括曾担任蔚来汽车用户开发副总裁的朱江。 对此,朱江本人反驳了有关该消息并非事实的传闻。
一位与长安汽车有关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有一位同事去世了。目前,滴滴仍采用与比亚迪的合作模式。”
2019年11月,滴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定制的在线汽车D1。 该车由滴滴和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 基于Didi平台上5.5亿乘客,数千万驾驶员和数以百亿计的旅行数据的需求,它针对在线汽车通话旅行场景。 定制设计发生在很多方面,例如驾驶体验和车辆互联网。
据了解,D1在2021年第一季度售出了5,000辆。目前,滴滴D1已在长沙,宁波和厦门开始运营,并聘请了专属的D1司机。 其中,长沙运营着500多辆汽车,下一步是滴滴D1定制车将登陆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实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迪迪的最初目的是建立自动驾驶车队,将其情报升级为L3自动驾驶车队,并进一步控制旅行市场。 对旅游市场的各个港口进行控制,并且汽车基于现有的用户数据库。”
魏玛汽车公司战略运营副总裁梅松林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如果滴滴生产汽车,他将进入“重资产”的商业模式。 在此之前,生产跨境汽车的技术巨头已经在某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盈利模式也非常成熟。 但是,汽车制造是一个耗资的项目。 对于作为服务公司的滴滴而言,当前的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熟。 以前,它在汽车制造领域没有基础。 汽车制造的钱从哪里来? 从?
小米竭尽全力制造汽车
除了滴滴之外,小米的汽车制造热情并未减弱。 4月6日晚,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再次对“开放日”粉丝的小米汽车制造计划做出回应,称他将“竭尽全力为“我的粉丝”制造一辆好汽车。 “。”
“手机和汽车有很多相似之处。小米的首款汽车肯定会让所有人感到惊讶。” 雷军指出,小米推出的首款汽车肯定是当时最前沿的产品,预计将在三年内上市。
在直播之前,雷军在微博上向米凡发布了“三个问题”。 调查的问题是“您希望第一辆小米汽车是什么”和“您希望第一辆小米汽车的价格是多少?” 关于“小米汽车的品牌”。
投票结果大致描述了小米车迷对小米车的看法和期望:关于小米车品牌,超过63%的人认为小米应坚持使用“小米”品牌。
关于首款汽车的型号,小米的调查显示,有45%的用户期望小米的第一辆汽车是轿车,40%的用户期望它是SUV,7%-8%的用户期望它是跑车。 5%-6%的用户期望它是RV。
在价格方面,虽然单件商品的价格低于10万元的人数最多,但单价超过10万元的人数仍占三分之二。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宣布,董事会正式批准成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并计划成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初始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将投资100亿美元(超过650亿元人民币)。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将同时担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据雷军介绍,在过去的75天内,小米已对该行业进行了85次访问和交流,与200多位汽车行业的资深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举行了4次内部管理讨论和2个正式董事会。 雷军强调,小米的汽车制造是小米的全资投资。 经过反复考虑,小米决定只有与小米手机,生态链等产品连接,才能提供无处不在的智能车体验。
Zhong认为,与其他从头开始的新汽车制造力量不同,小米已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作为消费电子巨头和商业生态成熟的品牌,小米具有内在的优势。
梅松林指出,小米在开发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方面已经非常成功,下一个最大的智能产品是智能汽车。 但是,汽车和智能家居产品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就中国汽车业而言,还没有国际汽车品牌出现。 小米智能手机已经是国际品牌。 下一步,小米将担当全球智能汽车传播者的角色。
智能汽车大战已经开始
随着滴滴(Didi)和小米(Xiaomi)等科技公司加入了智能电动汽车的行列,这一领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在这方面,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曾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据我所知,今年可能有几家技术公司可以成为不同汽车制造模式的新生力量,这将影响汽车市场和新的移动生态系统。它的实际到来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进入2021年,当百度和小米正式宣布汽车生产时,技术公司逐渐从幕后转移到了主要舞台,他们在汽车领域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旧的“汽车+互联网”已经成为“互联网+汽车”。 科技公司进入了智能汽车的“新战场”,新一轮的“智能汽车大战”可能开始。 同时,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已逐渐明朗。 IHSMarkit报告预测,到2025年,智能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将提高到60%。 到那时,智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将达到75%,比上一个增长15个百分点。
“早在2016年,互联网巨头就在测试中国的汽车行业,但其中许多人都发挥了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汽车行业赋能的作用。这一轮是不同的。许多技术这些巨头不再愿意充当二手车制造商,而是愿意自己制造汽车,这将对汽车业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钟石说,在“四个新的现代化”(智能,互联,电气化和交流)中,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和互联与技术公司密不可分。 技术公司主要通过共享代表行业价值链中越来越大比例的软件组件进入汽车行业。
当前,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智能汽车被视为下一个最有希望的智能终端。 IDC预测,从2020年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价值将以仅4.31%的平均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精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个人电脑和手机之后的整个产业链的又一巨大发展机遇。 汽车电子产业已进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周期,其渗透率和价值将大大提高,市场空间将超过一万亿元。